你的位置:cq9电子游戏app > 新闻动态 > 怪不得国家要叫停国补, 原来国家万亿补贴成了一部分人的摇钱树?

新闻动态
怪不得国家要叫停国补, 原来国家万亿补贴成了一部分人的摇钱树?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9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89

近年来,新能源产业在中国可谓风起云涌。从最初的默默无闻,到如今几乎人人都知道的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板块,这背后少不了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巨额财政补贴。有人形象地说:“没有国家补贴,新能源不可能有今天。”

然而,当我们回顾过去十余年的国补发放情况,才会发现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:这万亿规模的补贴,真正起到扶持产业的作用,远没有预想的那么理想,反倒滋生了大量腐败与套利,让一部分企业和个人借机大发横财。也正因为如此,国家开始果断收紧、乃至叫停部分补贴政策。

本篇文章,我们将一起探究:

国补的初衷是什么?

为何会演变成“摇钱树”?

哪些典型乱象?

国家为何最终叫停?

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场“退潮”?

一、国补的初衷:扶上马,送一程

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,先要明白:新能源产业起步之初确实艰难。无论是技术,还是供应链,都相当落后。

电池贵,质量参差不齐

电动车充电设施严重不足

消费者认知度低,市场几乎没有购买力

为了改变局面,国家提出“以补贴撬动市场”的策略:

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给予补贴,按每辆车的续航、动力电池等标准定额发放。

对消费者购车给予补贴,一辆车高峰时期最高可享6万元财政支持。

对动力电池、关键零部件企业提供科研经费。

2010年前后,这样的政策确实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。部分车企靠补贴完成技术积累,也刺激了上下游形成初步的产业链。

二、补贴逐年加码:从几十亿到数千亿

在新能源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,财政补贴规模迅速膨胀:

2013年,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规模达180亿。

2015年,全年补贴突破400亿。

2017年,直接、间接补贴合计高达600多亿。

2018年到2021年,新能源及光伏等补贴累计超过1万亿元。

如此庞大的资金注入,让新能源企业出现“跑马圈地”的疯狂扩张局面:

谁能先量产,谁就能先拿到补贴。

谁能申报项目,谁就能多分一杯羹。

谁能在财务报表上“做数据”,谁就能在资本市场大受追捧。

补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了企业营收的“命脉”。一些企业甚至“算出来”:产品卖一台亏一台,但加上补贴就能净赚。这也埋下了后面诸多乱象的祸根。

三、万亿补贴如何变成“摇钱树”?

当国家一再加码补贴,但监管和核查却难以实时覆盖时,就为灰色地带留足了空间。

以下是最典型的几种乱象:

(1)虚报销量套补贴

某些新能源车企将“骗补”当成经营手段,典型方式是:

虚假出库:车辆造好后登记出厂,却并未真正销售。

刷单报表:先将车辆登记到经销商或关联公司,形成虚假销量。

重复申报:一辆车申报多地补贴。

2016年曾查出5家头部企业累计虚报销量数万辆,骗取补贴数十亿元。这类案件在全国范围都发生过,涉案金额令人咋舌。

(2)“拼装车”走量

一些小型工厂采购二手电池和低劣零件,拼装成“新能源车”,然后挂靠资质企业,由后者代工生产,再去申报补贴。

拼装成本极低,每台车利润空间高达数万元。

实际车辆性能堪忧,却依旧通过审核。

在地方政府“政绩考核压力”下,很多项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导致低质产品大行其道。

(3)名义创新,实为转手套利

一些企业申报数亿元“动力电池研发”项目,但实际上技术没有突破,只是拿钱搞财务运作、包装资本概念、转手入股其他公司。

政府拨款成了变相低成本融资。

很多企业在补贴周期结束后,立刻停产、退出,徒留烂尾厂房。

(4)盲目扩产,骗地圈钱

很多地方政府“新能源园区”大量批地,吸引企业落户,补贴先拨再说。

企业拿地后动工一部分,就以“扩产需要”再申报资金。

最终项目产能严重过剩,落地率低下。

当资金链断裂,厂区成了废弃资产。

这些乱象并非个别现象,而是行业内心照不宣的“潜规则”。直到2019年起,国家审计署和工信部加大稽查,才逐渐揭开庞大的“补贴套利链条”。

四、补贴退坡与叫停:大势所趋

面对上述乱象,国家财政负担也日渐沉重。按照测算:

新能源国补+地方补贴峰值时一年投入近1500亿。

另一方面:

部分头部车企技术已经成熟,不再需要依赖补贴。

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显著提高。

国内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概念推波助澜,融资渠道多元。

政策制定者逐渐意识到:如果不尽快退坡,行业将长期畸形依赖财政输血,无法市场化竞争。

于是:

2019年起,新能源补贴大幅退坡,取消地补。

2022年底,中央财政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正式终止。

2023年起,光伏项目全面“平价上网”,不再发补贴。

直至2025年,这些措施彻底落地,形成了新能源补贴“退潮”。

五、从“退潮”看清真相

当潮水退去,才知道谁在裸泳。退坡和叫停之后,一大批企业暴露出缺乏造血能力的真相:

部分“新能源车企”迅速破产或停产。

某些光伏企业陷入债务危机,工厂关闭。

大量依赖补贴存活的配套厂商被淘汰。

与此同时,真正有技术、有品牌、有市场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反倒脱颖而出。

这也意味着,新能源行业从“政策驱动”走向“市场驱动”的转折点终于到来。

六、未来新能源怎么走?

有人担心,没有补贴,新能源产业会“一夜回到解放前”。但实际上,经过十余年的补贴累积,三大基础已基本打牢:

产能:动力电池、整车制造能力全球领先。

成本:电池成本已下降70%以上。

消费端:大规模的充电网络、维修体系基本完善。

未来,新能源车、光伏等板块,将比拼:

技术创新

品牌口碑

服务网络

海外市场拓展

对于消费者来说,价格的确可能阶段性略有上涨,但长期看是走向理性市场。

七、写在最后

回头看这段“国补狂潮”,它既是一段必经的历史,也是一面照妖镜。正因为有庞大的政策支持,才让中国新能源产业得以迅速崛起;也正因为管理漏洞,才让一些投机分子用政策当“提款机”。

国家叫停补贴并不是否定新能源的战略地位,而是要告诉所有人:

产业的根本,永远是市场化竞争和技术进步,而不是依赖输血。

只有在退潮后,真正能站住的企业,才配谈未来。



Powered by cq9电子游戏app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